本报讯(记者 尹小丽 张明)铁匠这个古老的职业,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进展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昔日的铁匠街上,家家户户都会打铁,如今只剩下街头一家打铁铺和几家铁器店担负起铁匠街的名头。
从新政镇幼儿园东南门左侧转进一个路面泥泞的里巷,左转右拐便进入了铁匠街,打铁铺就位于巷口。简易破旧的打铁铺里,正中央摆了个大烘炉,灶台和两面的墙壁因常年使用被熏得漆黑,左边的空地上支起一张木板,上面堆放着各种铁器。一个赶场的大爷正让铁匠老魏给他打一把铲锄。
魏师傅把半成型的铁坯扔进火炉,风箱拉起,炉膛喷吐着火苗。待铁器热至通红,他用铁铗快速夹至大铁墩上,拿起小二锤反复敲打,火星四溅,一块块铁屑掉在泥地上。随着一阵阵捶打锻造。铁坯已完全成型,魏师傅的衣服裤子上也沾满了灰,额头上浸满汗水。魏师傅把回火的铁器放进盛满淬火液的石缸里,随着“吱啦”一声,淬火完成。
魏师傅告诉记者,淬火和回火的技术十分关键。“淬火和回火技术,全凭打铁的经验,一般很难掌握。有的铁器,虽然外型看起好,但如果匠人的淬火或回火技术不过关,制作的铁器将不耐用,会卷口。”
经过大半天的捶打锻造, 半成型的铁坯变成赶场大爷想要的铲锄。 魏师傅又把铲锄拿到斜对面的铺子里, 用砂轮机把铁器尖端砂亮。赶场大爷告诉记者,魏师傅打铁技术过硬, 他专门赶场来找他打铁。
魏师傅,从15岁学会打铁手艺至今,已经打铁38个年头。魏师傅告诉记者,他祖上三辈人都打铁。“我父亲当年在铁器社打铁,我就跟他学了手艺,好养活自己。”整整38年的打铁生涯让魏师傅变成了驼背,在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仍然坚守着人工打铁这门手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遍街头巷尾,他的名气也随着打铁声音,传遍新政。
每逢赶场天,魏师傅便鼓起风箱,生起火炉,接一些打铁的生意。以前,每到快要农忙时,魏师傅的打铁生意就很红火,他会临时请人来配合打二锤。冷场天,他则走街串巷收废钢筋板, 拿回双河镇老家捶打锻造。而现在随着机械化的发展,魏师傅的打铁生意越来越差,他只在逢场天忙活了。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魏师傅告诉记者,可能再过5年、10年,铁匠这个职业就会消失。“这个活路苦,累,年轻人不愿意学打铁。”无论春夏秋冬,魏师傅都要围在火炉边干活,寒冬虽苦,但还能忍受,每到酷暑,熊熊大火边挥舞铁锤,实在是让人难受。除了苦累外,现在不少外地进行批量生产的铁具厂对传统打铁的冲击也很大。路过打铁铺的大妈们, 看着木板上放着打好的菜刀,纷纷称赞打得好,但是她们又嫌价格不合适。“打造一件铁具,需要选料、烧火、捶打、成型、淬火、砂亮等十几道工序,每个步骤都有讲究, 不能马虎。 所以花费的时间多,成本高。”魏师傅抹着汗水说。
魏师傅的打铁生意不如往年,但是他不得不接着干。去年,魏师傅做了手术,身体每况愈下。还有老母亲要养活,无儿无女的魏师傅不得不靠着这个手艺过活。全家的生活费、自己的医药费全需要一锤锤敲打出来。中午,魏师傅吃了一碗米粉,又开始给人锻造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