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斌)仪陇县始终坚持从教育引导群众出发,突出“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日常管理、 强化保障投入”,推动农民夜校成为宣传党的政策、 普及致富技能、传播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阵地。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民夜校877所,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 建成农民夜校中心校57所, 覆盖全县所有乡镇。
1课程设置多元 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初冬时节,细雨蒙蒙。晚8时30分,仪陇县立山镇回龙庙村村委会活动室灯火通明, 人声鼎沸,回龙庙村农民夜校准时开课。
立山镇党委副书记、农民夜校中心校校长徐东熟练打开远程教育平台,点播今天所需要播放的视频。
“知道今晚要讲优质水稻种植技术,我吃了晚饭就赶过来了。”村民席孝映说。一直以来,席孝映和村里的大多数人一样外出务工。去年,他家的房屋改造后,就一直留在家里,一方面照顾老人,一方面想就近找到一条新的致富路子。看到村里有许多好田地撂荒,他萌生了在家种植优质水稻的想法。
“种植优质水稻选在什么位置?有什么技术要求?有哪些事项需要特别注意?视频+讲解的方式,知识看得明白、讲得清顺,我们很满意。”下课后席孝映告诉记者。
“我们主要对各分校的校长及各分校的师资力量进行专题培训,各分校建立‘课程菜单’,菜单涵盖种养殖、教育医疗、扶贫、道德、时政、感恩教育等方面内容,由村民点单授课。”徐东告诉记者,该镇建立了农民夜校师资力量库及后备力量库,根据群众需求合理安排课程,每月至少进村开展2-3次授课。
为实现夜校培训内容与老百姓需求实现精准对接,该县要求各村农民夜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多元化,不仅要讲实用技术,培养技术能手,也要传递党的声音,培养好习惯、养成好风气,还要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引导群众积极上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总之,群众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只要群众有需求,教授的内容就有了吸引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 师资配备多元 选聘专家上门讲学
“食用菌是他们村的立村产业之一,几乎家家都有, 初冬时节大棚和菌包管护迫在眉睫……”要去日兴镇黎明村“农民夜校”上课,仪陇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建华正在认真准备讲稿。
黎明村村民龙从虎利用扶贫政策的小额信贷,和其他6位村民包下了一个养菌大棚, 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看到杨建华前来讲食用菌技术,他抢先坐在了教室的第一排。“我们以前家里很穷,村里发展起了食用菌产业, 现在杨站长又下来给我们讲课,我一定要把这个技术学好,把菌子管护好。”讲台上杨建华讲得认真,教室里龙从虎记得仔细。
“复兴镇玉皇观村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上台讲课,并结合村‘最美家庭户’‘孝老爱亲模范’评选等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仪陇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龙世胜告诉记者,该县注重挖掘师资人才,只要有经验、有思想的人都可以上讲台,无论是田专家、土秀才,还是致富能人、道德模范,都请他们做夜校的老师,授课的实际效果才是农民夜校教育的目标要求。
据了解,该县从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县内领军人才、县级拔尖人才、县级乡土拔尖人才、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中择优选聘夜校专职教师80余名。从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第一书记”、致富能人、学校教师等择优选聘兼职教师5100余名,多渠道确保每所夜校有6名相对固定、 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从而满足了夜校师资需求。
3 授课方式多元课堂设在田间地头
“进入冬季,柑橘的管护特别重要,不然很容易发生死苗。”日前,在仪陇县赛金镇潮水坝村柑橘产业园, 仪陇县果类农技专家邓声彬正在柑橘产业园为贫困农户上课。
赛金镇创新思路,探索“夜校+产业”模式,将夜校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打造实训基地, 坚持把产业基地作为农民夜校的“活教材”。特聘果类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给群众现场授课,面对面、手把手地讲授农村实用技术、产品销售理念。
开办“网上农民夜校”,依托农村数字电视点播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培训,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全县通过网站、 微信群等共开办“网上夜校”900余所, 有效解决了夜校教学时间与空间的矛盾。
为保障农民夜校发挥其作用,仪陇县坚持“八有”标准建校,累计投入资金170余万元用于农民夜校工作开展。 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农政策法规、实用技能等方面教育教学,组建县级师资队伍11个,开展送教下乡。全县配备夜校专兼职教师5100余名, 配发教材1.2万余册 (份), 累计培训群众32.86万人次。
(原标题:农民夜校 村民点单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