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五个一批 让就业扶贫路更宽

  ●李斌

 近年来 ,仪陇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要求,把就业脱贫作为推进城乡贫困家庭脱贫的有效途径,采用创业引领、产业带动、吸纳奖励、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方式,促进贫困家庭实现就业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通过多渠道转移安置贫困劳动力2.2万人,占贫困劳动力总人数的89.1%。

   创业引领一批

 12月15日,天还没亮,在光华乡枣子沟村便民路的尽头,一户农家小院亮起了灯。汤官强起床洗漱后,径直来到鸡舍里察看,然后给鸡拌食、喂食。汤官强原本是村里的致富能人,2011年建起了蛋鸡养殖场。谁知2013年他患了肝硬化,一个月光药费就需要3000多元,住一次院就得花费上万元,养殖场眼看就要垮掉。后来,他向仪陇县就业局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获得了10万元扶持资金,并同时申请了创业补贴。“多亏创业担保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目前养殖场存栏蛋鸡1万余只,除去成本,可实现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汤官强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仪陇县坚持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切实把对创业者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通过政策扶持解决创业人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积极吸引优秀农民企业家、农民工等返乡创业,通过创业带动一批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鼓励农村贫困劳动力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创业,政府为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并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范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通过政策奖励、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和创业跟踪等手段,引导和扶持553名贫困大学生和返乡贫困农民工成功创业。

   产业带动一批

 就业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立足脱贫人员稳就业、稳增收,仪陇县扎实强化各方联动,全力推动就业扶贫持久见效。

 12月15日一大早,日兴镇黎明村1组贫困户龙从虎便来到位于村子曙光梁上的食用菌种植大棚里,忙着分拣菌棒上的食用菌。除龙从虎所在的1号大棚外,还有2号和3号大棚,大棚正对面还有一座综合大楼。整个食用菌产业园占地27亩,可容纳菌袋45万个,年产香菇37.5万公斤,年产值300万元,可实现利润150万元。

 “就在昨天,我卖菌子又收入了2000多元,今年脱贫完全没有问题。”龙从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用5万元扶贫基金入股食用菌产业园,每年保底分红就有7000元,效益好的话可以分到1万元。每年还可种植2万到3万个菌袋,合作社按每个菌袋保底利润2元进行收购,可获取劳动收益4万元到6万元。

 依托产业发展,就近带动贫困劳动力的还有赛金镇潮水坝村所建的万亩现代柑橘示范园等。目前,仪陇县依托马鞍镇险岩村众鑫食用菌合作社、新政镇安溪潮禽蛋专业合作社、海升柑橘园等就业扶贫安置基地,就近就地安置及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6700余人。

   吸纳奖励一批

 近日,仪陇县人社局、县就业局工作人员来到柴井乡、度门镇和河西工业园区,为贫困户创业实体王丽养鸡场、吸纳贫困劳动力的种植养殖大户王明政及就业扶贫基地志鑫鞋业发放奖补资金。

 据悉,该项奖补政策是在全县285个贫困村中选择120户在县内创办领办创业实体的贫困劳动力、15个扶贫基地及专合社等进行奖补。“这次的奖补政策主要是为了鼓励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仪陇县就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新吸纳10个以上的贫困劳动力并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的,贫困劳动力在县内创办领办创业实体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生产经营实体在本村创业并吸纳贫困劳动力或带动本村贫困劳动力创业半年以上的,都将按相关规定获得奖补。

 截至目前,该县已先后对30多家企业以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电商等250户生产经营实体兑现政策奖补资金400余万元。

   劳务输出一批

 针对以往外出务工盲目性大、找工作难、收入低、权益难保障等实际问题,仪陇县坚持“党政搭台、部门牵线、企业参与、群众自愿”,推动劳动力成建制走出去。

 该县坚持把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建立乡镇、村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明细台账,做到底细清、情况明,在巩固与外地现有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劳务合作,积极与当地搭建信息对接平台,精准对接劳务需求,有组织地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输出,通过转移就业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增加稳定收入。同时,该县推行劳务派遣、劳务承包、劳务代理三种管理服务模式,做到劳务派遣派送一批、劳务承包输出一批、劳务代理安置一批、亲带亲邻带邻带动一批,让剩余劳动力就业不愁。

 据了解,仪陇县主动对接仪陇北京商会、华东商会、新疆商会、深圳商会及劳务输出合作地,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余人,其中省外转移1.3万余人。

   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

 12月13日,金城镇双木村5组贫困群众林明堂正在清理村道边的杂草和垃圾。“我家养了1头猪和10多只鸡,还有多余的时间,村干部就让我清理路边的杂草和垃圾,一个月有500块钱的收入。”今年54岁的林明堂腿有残疾,不能干重活。妻子和年迈的母亲长年患病,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如何帮助无技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脱贫?仪陇县人社局等部门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和扶贫对象特点,实施公益性岗位“五加五”模式,安置贫困对象。即对今年拟出列的贫困村托底安置5个公益性岗位,每个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每月待遇不低于500元。以贫困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乡村环卫等公益性岗位为托底安置,解决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过渡就业,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实现精准脱贫。

 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人员退出和资金拨付等工作,确保岗位和资金用在真正困难人员身上,仪陇县还建立健全农村公益性岗位乡管县审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就业信息系统,做到实名登记、动态管理、精准扶持、精准脱贫。目前,该县按规定实行公开招聘、定岗考核,安置贫困劳动力1325人。

编辑: 责编: 编审: 监制:

智慧仪陇APP 举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