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堆公园有眼山泉 仪陇市民常年排队取水


正在接水的市民

   仪陇新闻网讯(记者 文雪梅)仪陇离堆公园九曲流杯亭,每天来到这里取用山泉水的市民都要排成长队,这俨然成为公园一景。市民为何对这股泉水如此情有独钟,这里的山泉水又有何独特之处?对此,记者来到公园内走访,试图揭开九曲流杯亭山泉水的真面目。

   离堆公园泉水清澈 市民排长队取水

   12月19日,记者来到离堆公园时,几位市民正将一桶桶水搬上一旁的电瓶车、三轮车上,待将水桶固定好,方才驾车离开。经打听,为了取水,这些市民从县城各个角落聚集到了这里。

   从停车处往下走,阶梯上仍有不少市民扛着水桶往上爬,满头大汗、走走歇歇。

   在阶梯尽头的九曲流杯亭里,正排队候着不少准备接水的市民。亭子靠山一处设置有两条水管,清澈的泉水正从管子里冒出。记者注意到,来这里接水的市民多为中老年人,市民刘大爷将带来的大桶拧开盖子,接了点泉水涮了涮桶,方才将桶放置在水管底下,“热天人更多,那时候排的队更长,早晚稍微凉快一点,排队都要个把小时。”正说着,一大桶水装满了,刘大爷又赶紧取出一只桶,将桶口凑上去。“这些都是泉水,水质很纯,无论用铁锅、铝锅还是砂锅烧,都没有任何沉淀,比自来水干净得多。”


九曲流杯亭里清洗水桶的市民

   “这水暖和的很!”正在清洗水桶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只有地底下的泉水,才会一直这么暖和,而且一年四季都不枯竭。

   几个路过的年轻游客一听,也趁其他人换水桶的空档,猛朝嘴里灌了几口水。

   九曲流杯亭背后 流传数百年的“鱼王”传说

   关于这个亭子和旁边的寺庙,当地人还有另外一种称呼“鱼王亭”、“鱼王庙”。传说清末年间,一个渔夫打了一条鱼。当晚,这条鱼给渔夫托梦,原来它是一条“鱼王”。“鱼王”让渔夫饶自己一命,渔夫却不以为意,将“鱼王”头身分离,并将身子卖了出去。结果,吃了鱼身的人都拉肚子。当地的人怕了,赶紧筹集善款修了这座“鱼王庙”和“鱼王亭”用以祭奠鱼王,表达敬畏之心。因此,亭子底部组成沟渠的“条块石”便是“鱼骨”。

   当然传说不太可信。据住在公园边的库管员吴应维说,亭子于1987年修建。此前,亭子周围这块地,还只是个“牛滚凼”——也就是水牛打滚的地方,而亭子便修建在当初的“谷子田”上。1987年,位于公园边的寺庙搬迁到现在的位置,为了衬托寺庙,便在一旁修筑了这座“九曲流杯亭”。亭子底部用条块石隔成九条弯弯曲曲的沟渠,水从山间流过,途经沟渠,流向嘉陵江。

   挖坑洞、铺管子 村民自发完善取水设施

   当地人来这里取“泉水”的历史相较于“九曲流杯亭”,又更悠久了,很难追溯其源。据当地人介绍,最开始的时候,这里只有一口“桂花井”,不断有温热的泉水从井里冒出。那时,就有当地人来此取水维持生计。后来“桂花井”旁修筑了亭子,4年前离堆公园建成,公园通往亭子的石阶也跟着完工,来这里取水的人就更多了。


历史悠久的桂花井

   “于是,当地供销社的老姚自发在水井旁接了根管子,方便大家取水。”吴应维说。3年前,吴应维发现仅由一根管子取水,满足不了蜂拥而来的取水市民,他又自发在一旁的庙旁挖了个“凼”,接了根小管子,“地底渗出的泉水在凼(坑洞)里沉淀后,再从小水管里流出来,水质更好。”吴应维说着,带着一丝满足。

   不过,记者了解到,山泉水生成于岩石深处的地下水,水质较好,但受人类活动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水质极易受污染。因此,饮用山泉水最好煮沸。此外,也不宜长期保存,避免细菌滋生。

编辑: 责编: 编审: 监制:

智慧仪陇APP 举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