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工商局“三个强化”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

 

    唐波

    今年以来,仪陇县工商局采取“三个强化”措施,扎实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实现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零记录”的好成绩。
    强化技术支撑平台。一是建成了食品快检室。今年,县工商局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5万余元,及时购置了多功能食品分析仪、食品安全检测仪、冰箱、电脑、打印机等相应设备,建立了流通领域食品快速检测室,并明确由3名经验丰富的同志组成专业队伍,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建成的这个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能检测三聚氰胺、亚硝酸盐、二氧化硫、吊白块、蔬菜农药残留等30多个项目,百余个品种食品高风险指标项目,极大提升了快检的专业化水平,更能准确找出潜在食品安全风险点和扩大食品检测品种。二是打造基层工商所食品快检能力。于年初统一购买了价值近2万元的食品快速检测试剂配发给8个基层工商所,各工商所按照每月不少于30个品种的数量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肉类、米面、食用油、干杂等进行食品快速检测,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构建起县局管面、工商所管点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支撑平台。三是加强快速检测培训。除印发食品快检知识资料外,还采取理论讲授和实战模拟相结合的方式,于6月、10月邀请食品快速检测专家现场演示、开展快速检测技能大比武等形式,对全县工商系统14名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了食品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检测技能。
    强化检测机制建设。一是完善食品质量检测日常工作机制。县局年初制定抽样检测工作计划,各工商所根据辖区实际对重点食品等实行月检、季评,建立和完善食品快速检测工作档案,及时录入检测数据。二是建立食品质量检测制度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了配套的《流通领域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制度》、《食品快速检测设备使用管理制度》、《食品快速检测工作人员职责》、《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工作流程》等制度,并要求在食品快速检测中发现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立即依据法定程序进行抽样,经确认不合格的食品,立即依法进行查处,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使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进入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和运作。三是坚持目标考核与督查督办相结合。县局对检测重点和项目进行明确,要求每个工商所每月至少快速检测30个批次食品,并把快速检测完成情况计入对工商所的双月目标考核。同时,加强明查暗访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工商所快速检测箱管理使用、检测箱使用培训、检测箱工作计划、食品快速检测等工作开展督查暗访,对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并扣减考核目标相应分值。
     强化食品检测监管。一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覆盖相兼顾。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食品、消费者投诉和举报比较集中的食品、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往年抽检合格率较低的食品以及媒体曝光的食品和舆论监测到的热点问题食品,确定为工商部门的重点检测对象。同时,各工商所结合辖区实际,统筹安排本月抽样地点、时间、数量和品种,让快检抽样全面反映辖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截至目前,全县工商系统共快速检测食品2418个批次,合格率98%,退市不合格食品200余公斤。二是坚持集中检测与交叉检测相结合。11月起,实行工商所隔月轮流交叉检测工作机制。即每双月工商所利用配发的快检设备在本辖区内进行日常检测,单月则到其他工商所辖区进行食品快速检测,轮流交叉进行,以检促学,相互学习食品安全监管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如11月26日,立山工商所执法人员到新政工商所辖区交叉检测时,发现新政镇亚星市场内一位60岁左右的老年妇女销售的3桶食用油颜色浑浊,而且打开后有一股腥臭味,经快速检测该食用油不合格,经调查该老妇的食用油是在一流动商贩处购买的,当时觉得价钱便宜,可以赚一些钱,便没管商品质量,于是便拿来销售了。工商执法人员依法对此事进行了处理,有效避免了一起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坚持工商抽检与企业自检相同步。为了弥补和解决“工商抽检”模式的局限性,积极引导食品经营者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定义务,指导具备条件的亚星市场、朝阳市场、百信超市、鸿运超市等5家食品市场开办者和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快速检测室,配备了相关设备和人员,督促其每天加强对经营场所内的食品的自检力度,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下架问题食品,并按时对食品自检结果进行公示,确保市场内经营食品的质量安全。

编辑: 责编: 编审: 监制:

智慧仪陇APP 举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