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新闻网讯(记者 文雪梅)“妈,今天中午吃啥?”近日,记者来到光华乡柏树沟3社时,张光华的声音从客厅里传出,此时,母亲祝继琼正在厨房里忙碌,灶膛里的火苗串得正旺,锅里的萝卜干、腊肉、香肠正滋滋冒着香气。记者注意到,村子里家家户户挂上了腊肉,正值中午,腊肉香味四溢。
作为装修工人,张光华、汤碧芳夫妻俩常年在西安务工。临近春节,夫妻俩方才回到光华老家,年余70岁的父母早已为他们熏制好了香肠腊肉。
滋滋冒着香气的腊肉
儿子媳妇回来,两位老人自然很是高兴。母亲祝继琼特地取出一截香肠、一块腊肉,从门口的篾席上,捧上一捧正在晾晒的萝卜干,全部洗净,放进一口大铁锅里。
随着溢出厨房的肉香,腊肉出锅。祝继琼将腊肉放在案板上切成片,放入盘中摆好。弄完这一切,又赶紧用围裙擦了擦手,一边招呼着大家准备吃饭,一边在大铁锅里搭起蒸架,将刚切好的腊肉放上蒸架,盖上盖子,忙又跑到灶台前,点起火来。“再加热一下,好吃一些。”祝继琼说着,鼓捣着灶膛。噗呲一声,火苗蹿了出来,映亮祝继琼满是皱纹的笑脸。
父母亲手熏制的腊肉
“现在外面哪能吃到这么纯正的粮食猪?还是自家的味道正宗。”每年开春,天气稍暖,母亲祝继琼都会去集市挑上一只小猪,用包谷、红苕叶子等粮食、蔬菜喂养。待到寒冬腊月快过年时,小猪已长到近300斤。这时,父母就会请来村里人,帮忙将猪宰杀。去除掉皮毛内脏的猪缩水几十斤,祝继琼分出其中的20多斤制成香肠,剩下的160斤全部做成了腊肉,等孩子回家过年。
腌制前,祝继琼会先把铁锅烧热,把盐炒热,然后放入花椒,在滚烫的锅里慢慢小火翻炒出麻香味,待炒料冷却,再涂抹到肉上。码料时,祝继琼也格外上心,料和肉都要用手指揉搓均匀。码完料,将腊肉一层层放进大沙缸里腌制。一周之后将肉取出,用热水洗净盐水和血水,再弄来几根竹子皮绞成的绳子,将腊肉系起来,挂屋檐通风处通风晾干。这样,就可以准备熏制了。
熏制前,父亲张德树去山上砍回来一捆捆柏树枝叶,母亲祝继琼则在院坝中砌筑起一个高约70厘米的灶台,再取一张竹篾席,平铺在灶台上。将腊肉在竹篾席上铺好,潮湿的柏树枝桠在灶台里冒出浓密的烟雾,篾席上的腊肉在祝继琼手里翻动,这样足足熏上半天到一天,色泽鲜艳、肉香弥漫的腊肉就熏制完成。瘦肉棕红有泽,肥肉油而不腻。
一块腊肉 一年等候
“送娃儿们走开始养猪,一头猪养300天,再花上40多天做成腊肉,娃儿们回来正好吃上。”祝继琼笑着将一盘盘腊肉端上桌。
腊肉上桌后,张光华夹起一大块腊肉,盖到饭上,娇嫩欲滴的深红色肉片和粒粒分明的珍珠白米粒毫不客气地冲击着视觉,张光华扒了一大口饭,“一到过年,就想着该回家了,就想着家里的父母孩子,还有香肠、腊肉。”对于张光华来说,腊肉就是老家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