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对口帮扶南充纪实
1996年,在南充人民致力于决战贫困的关键时刻,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义不容辞挑起了对口帮扶南充的重任,在道路、水利、教育、卫生等方面给予了无私帮助,让数十万农村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二十余年间,两地在投资、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不断加深,携手并进共赴新征程。
一笔笔扶贫资金、一个个帮扶项目,源源不断地从东海之边涌来。一件件感人故事,一项项帮扶成果,时时刻刻温暖着嘉陵江边760万南充人。基础扶贫,一条条道路连接偏远乡村;产业扶贫,解决了群众增收难,增强了发展后劲;新村扶贫,帮扶村中实现了“三建五改”;教育、卫生扶贫,解决了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南充人民和贫困老百姓从内心深处感恩浙江人民。
A 对口帮扶 浙江南充紧密相连
1996年,南充与浙江建立了持续深入的对口帮扶、东西协作关系。浙江省发改委、农业厅、水利厅等17个省直部门和杭州、温州、金华、湖州4个市对口帮扶我市嘉陵区、南部县、仪陇县、阆中市、营山县、西充县6个贫困县(市、区)。
当时,南充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了带领全市人民“承帮扶而奋起、树志气而图强”的口号,组建常设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出台一系列扶贫开发和对口帮扶的配套政策,迅速对接浙江省的对口帮扶工作。
1996年至2012年,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情系南充老区,尤其是浙江历届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南充工作,先后组团110多批1500余人次,千里迢迢来到南充,深入贫困山村、学校、企业实地考察调研,谋划决策。
2004年5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率党政代表团来到南充,检验浙江对南充的帮扶成果,进一步落实帮扶措施。
第二天上午,习近平去到西充县多扶镇,走进大棚察看灵芝生长情况,听取帮扶越温新模式介绍。随后的9时40分,浙江援建的嘉陵区之江小学奠基仪式在嘉陵区八角乡(现为花园镇)中心小学隆重举行,习近平亲自为学校铲土奠基,他叮嘱当地干部,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快建成之江小学,让师生们早日摆脱危房之困。
在浙江省的援建下,之江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5月22日,记者在之江小学看到,教学楼上“感怀之江情”几个大字十分醒目,一块刻着“感恩”二字的石碑矗立在学校操场上,表达着全校师生对浙江人民的感激之情。
B “输血”“造血” 涓涓流水浸润心田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1996年至2012年,浙江省先后捐赠帮扶资金2.66亿元,帮助南充老区贫困农村实施近千个项目,受援县(市、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受益群众达100多万人。在帮扶过程中,浙江人民始终坚持“既输血又造血,既扶贫又扶志”的原则,着力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
在帮扶的10多年时间里,帮扶双方及时调整和完善对口帮扶工作思路,浙江省提出的“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的帮扶思路,为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充针对全市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浙江捐赠的对口帮扶资金与各类扶贫资金配套使用,实施了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五大帮扶工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项项帮扶工程,犹如爱心之水,汇聚成河,注入百姓的心田,滋润着南充贫困地区。
5月23日上午,记者在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看到,门诊部、住院部、收费大厅各个功能区秩序井然,院内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这里也有一段浙江人民的帮扶情。“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为马鞍镇之江卫生院,1999年,浙江省对马鞍镇之江卫生院进行了援建,提供帮扶资金100多万,修建了门诊部,解决当时群众看病难问题。”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负责人说,将永怀这份感恩之情,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C 借智借力 助推南充经济发展
对口帮扶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更重要的是把浙江人的先进理念和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引进来,转变南充人民的思想观念。
在对口帮扶的10多年里,两地党政干部双向交流,相知相识。通过互访、考察,浙江人的思想冲破牢笼、不争论求发展,资金不论多少、人人争当老板,商品不在大小、务求做精做强,产权形式多样、重视管理创新等先进经验在南充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
浙江湖州市派出的干部吴建华在仪陇县任县长助理期间,勇挑重担,主抓产业发展。他白天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扑下身子搞调研,晚上整理资料,梳理思路,埋头挑灯夜战。在吴建华的建议下,仪陇县委、县政府把长毛兔产业作为县域农业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吴建华利用自己掌握的湖州市发展长毛兔产业的先进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组建了仪陇县兔业发展协会,率先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将“产、销、供”有机结合起来,迅速把长毛兔产业带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群众增收脱贫作出了突出贡献。
吴建华只是众多帮扶干部中的一员。温州、湖州等市先后派出数十名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全新的经济理念和执着的创业精神。同时,南充也先后选派中青年干部到浙江挂职学习,开拓思维,启迪智慧,不少干部归来后,在各自的岗位上挑起重担,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此外,在经贸合作上,浙江企业把南充作为抢滩西部的“桥头堡”,充分利用自身技术、资金、管理和品牌优势,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双赢”效果,一大批知名企业在南充生根开花,有力地促进了南充经济的发展。
如今,在南充各地均可以看到浙江省帮扶的成果,浙江人民用真心、真情谱写了一曲曲情溢山川、意满绿水的帮扶之歌。(记者 杨晓江 见习记者 汤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