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里小伙”到“我们的林书记”

—记仪陇万众村“第一书记”林琳琅

    5月26日一早,仪陇县观紫镇万众村“第一书记”林琳琅就赶到贫困户文仕利家,送去电风扇,又找人检修电路,还帮忙打扫卫生,忙活一上午才回到村上处理其他事务。原来,文仕利患病卧床,家中只有他和老伴,林琳琅隔三岔五就会去他家看看。

 时间回到2015年10月,听说所在单位市公路局要向仪陇县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时年24岁的林琳琅率先提出申请,他要为仪陇的父老乡亲出份力。面对质疑,他撂下一句看似赌气的 话———“不 脱 贫 就 不 结婚”,毅然上任,一驻村就是近千个日夜。

  Part1 多方争取资金 修公路兴水利

 作为市公路局派驻的“第一书记”,林琳琅敏锐地察觉到,万众村交通闭塞,村民出村进城极不方便,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家乡,更不用说搞产业。为此,他积极向市、县争取项目资金修路:争取市公路局出资20万元修建了连接三蛟镇的断头路,使村民出行距离缩短了10公里;争取市扶贫移民局资金12万元修建了通往七组的道路,让这个多年因不通路出名的“上访组”恢复了安宁。

 为了解决村上灌溉难题,林琳琅多方寻求帮助,先后争取到市扶贫移民局专项资金8万元、县发改局“小农水”项目资金41万元,维修整治了2口堰塘、3口水池,并全程参与各项水利设施建设的质量监督工作。

 不仅如此,林琳琅对万众村文化建设也相当重视,他多方奔走,从市县各部门、企业、个人处募集资金和物资达30万元,新建了便民服务站、卫生室,利用废弃的学校改建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

 据了解,林琳琅驻村工作以来,累计争取扶贫项目资金100多万元,扎实推进了万众村基础设施建设。

  Part2 搬掉致富拦路石 发展产业促增收

 “下个月就可以收花椒了。今年是第一年,产量不高,预计收入30万元左右,户均增收约5000元。”林琳琅告诉记者,万众村坡地多平地少,为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他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调研指导,精心培育特色产业,带领党员带头干,打造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花椒产业园”,栽植花椒210亩,创办花椒种植专合社,采用“合作社+农户+商家” 合作模式,带动村民脱贫增收。同时,在花椒地里套种川芎等矮秆中药材,让贫困户在有限土地里获得更多收益。

 林琳琅还带动村民发展水果种植,给贫困户送去免费西瓜种子,并驱车从几百里外请来农科院专家指导育种。2017年,第一季西瓜就获得了大丰收,见种瓜农户在镇上卖不出好价钱,林琳琅又开动脑筋通过电商解决了销售问题。

 村里贫困户张志菊罹患癌症,儿子又因意外肢体残疾,接踵而至的打击让她患上了抑郁症。林琳琅自掏腰包给张志菊一家人买了医保,帮她报销了医疗费,帮她儿子办理了残疾证,又让小伙子学习木工技能,让张志菊一家重拾生活信心。而今,张志菊家成了贫困户中的四好家庭。这样的例子在万众村还有不少。

 一次次的交流,一句句的叮嘱,让一 开始村民口里的“城里小伙”真正变成了“我们的林书记”。“帮扶工作要下足绣花功夫,必须要有耐心和细心。”回忆起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林琳琅说,“万众村就是我的家,我有责任和义务让我的家变得更好,让我的家人生活得更好。”(记者 罗琴)

编辑: 责编: 编审: 监制:

智慧仪陇APP 举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