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 月,西充县举行东西部劳务协作暨2022年“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资料图)
廖杰制图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方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倾力打造就业创业沃土,守好民生底线;始终聚焦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把民生保障做到群众心坎里,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十年来,南充通过多渠道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2万人,培训各类城乡劳动者47.8万人,发放创业补贴8700余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亿元,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4.92万人、50.18万人、28.09万人,全市技能人才达65万人……展开南充十年城市发展卷轴,流转的光阴留下了南充人民奋斗的印记,不断增进的民生福祉也刻录下南充人社工作奋进的脚步。
打出就业“组合拳”稳住民生“压舱石”
近日,在蓬安县贵宝贝培训学校里,培训老师正向学员讲解包裹婴儿、照看婴儿等月嫂知识,并现场指导学员进行操作教学。这是一场由蓬安县就业局组织的送职业技能培训下乡活动,前来上课的学员都是来自各个乡镇的村民。“听到县人社局宣传这边有很多免费培训,我就来报了名。学成之后,就业更有底气。”学员邓欢欢说。
就业有饭碗之喻,是民生之本、最大的民生。回眸十年间,南充城镇就业持续增长,通过多渠道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1万人;2013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常年保持在220万人以上;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2013年来,共发放创业补贴8700余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亿元,创建省、市级各类创新创业园区101个,先后被评为“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先进市”和授予“四川省最美创业家乡”称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在98%以上;就业培训质效大幅提高,2013年来,全市现有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39万户、参保人数27.96万人,十年来,共征集失业保险费11.88亿元,为12.37万人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失业补助金11.24亿元。
大力实施“援企稳岗、直播带岗、春风送岗、看企择岗、护航返岗、校企定岗、培训晋岗、余工调岗、见习顶岗”九大“暖岗行动”,筑牢企业用工堡垒;深入实施“创客南充奔云计划”、返乡下乡创业“三下乡工程”,聚集培育各类群体竞相创业……一条条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夯实着“稳就业”的基底。
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着力实施重点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安置,深化与浙江台州、浙江温州、重庆丰都、江苏常州等地岗位互通、信息共享,深入开展农民工返岗“春风行动”……一项项落地见效的促就业活动,让重点群体找准了就业门路。
十年来,围绕“稳就业”,人才配置进一步优化,印发《关于推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扶持举措17条;围绕“稳就业”,职业技能进一步提质,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共开展职业培训146230人次,深入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实现培训能力提档升级;围绕“稳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印发了《关于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首次将“脱贫人口就业”纳入全市30件民生实事,持续拓展岗位,确保就业不中断、收入不减少,持续政策兜底,确保公岗规模不减。
织牢社保“安全网”书写幸福新答卷
社会保障是安全网也是幸福线,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回眸十年间,全市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340.17万人、15.81万人、18.13万人,增加到2022年8月的424.92万人、50.18万人、28.09万人,十年间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了129.08万人(次);社会保险各项待遇越来越高,每年兑现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超180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100%,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十八连涨”,仅2022年就为全市51.95万名退休人员补发养老金增加部分3.64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从2012年的55元/人·月提高到目前的105元/人·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突出企业职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接尘接害行业从业人员“五大重点人群”,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从企业职工扩大到建筑业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基层快递人员、超龄人员等群体;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保障水平越来越高……十年来,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解忧纾困、雪中送炭,南充通过不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体系,让民生保障的“安全网”作用日益明显。
严格落实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先后将被征地农民、集体企业超龄人员、返乡知青、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等群体共37万余人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推进1.24万名退役士兵补缴政策落实,推动2000余名退捕渔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养老保障更加有力……十年来,聚焦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克难奋进、攻城拔寨,解决一个个难点痛点,办成一件件大事要事,南充通过建立健全依法合规的矛盾化解体系,让社会和谐“稳定器”地位日益凸显。
推动企业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任务平稳有序落细落实,顺利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工作,启动退休“中人”养老待遇核算和兑现工作,制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等文件,社保重大改革平稳推进有力;推动“减免缓降返补”惠企政策应享尽享、直达快享,累计为企业减负18.23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42亿元。其中,降费减负政策为四川日上金属工业有限公司月减少社保费负担25万元,阶段性缓缴政策为南运集团公司每月节省支出90万元,更好激发了企业活力;将居保代缴政策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十年来,一系列人社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系列惠民惠企政策开花结果,南充通过建立健全共同富裕的发展支撑体系,让经济运行“调节阀”功能日益彰显。
C搭建服务“暖心桥”绘就民生新画卷
9月21日上午,高坪区走马镇金凤山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高坪区首个村级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正式投用。该服务站可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择岗、返乡创业等政务服务,出行购票、生活缴费代办、生活用品采买等生活服务。目前,全市共建成31个村级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均按照省级示范站标准建设,服务人次已达2000余人。
南充是劳务输出大市,“暖心”服务农民工群体,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有就业门路,感受到“家”的温暖,始终是人社部门工作的重点。
十年来,先后出台了南充市农民工服务保障39条措施、促进返乡下乡创业22条措施等系列指导政策,市、县两级均成立了农民工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全国16个省(区、市)的农民工工作站,每年维权救助、走访慰问在外南充籍农民工覆盖100万人次以上;开展农民工返岗“春风行动”,“点对点”接送农民工35万人,确保农民工安全返岗,走出一条以品牌占市场、增收入的劳务培训输转路子;深入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全面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全市欠薪农民工比重逐年下降,欠薪化解率保持98%以上,连续3年在全省根治欠薪考核中获评根治欠薪A级城市。
产业兴市,人才强市,“贴心”服务技能人才,让他们得以在南充产业发展舞台上“大展身手”,始终是人社部门业务的重心。
十年来,以促进劳动者技能成才技能就业为目标,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技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全市技能人才达到65万人,高技能人才13.7万人;高技能人才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国家、省市级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遍布各地;人才培养阵地不断扩大,5所技工院校、194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夯实了人才培养阵地;引育并重,持续吸纳高质量人才,积极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线上线下双渠道模式引进高端人才,市本级共计刚性引进硕士及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1500余人。
社会保障、惠及民生,窗口服务、温暖民心,温馨服务市民群众,始终是人社部门不变的追求。
十年来,围绕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南充全域推进综合柜员制业务经办模式,逐步推动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市社保业务平均办理时限缩短了近45%,85%以上的业务实现了即时办结、一窗办理;推广使用“家人社”便携一体机,让南充人社公共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南充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人社部平台技术对接实现外省社保卡发放补贴的地级市,解决了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在省外就近办理社保卡享受惠农补贴的难题;推动社保卡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有机融合。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迈入新征程,全市人社部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推动南充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部门访谈
提升服务民生水平汇聚支持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英才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刚
记者:我市未来围绕稳就业、强保障、惠民生等方面有哪些谋划与安排?
何刚:全市人社系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提升服务民生水平。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落实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十三条措施,加快推进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等政策性岗位招募和城乡基层就业岗位的发布,统筹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二是完善就业创业保障制度。推进省政府稳经济增长30条和稳就业十五条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坚决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4%以内的目标任务。三是完善困难群体帮扶制度。及时分析研判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形势,切实稳定外出务工规模,做好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帮扶,加强困难群体兜底帮扶。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一是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安排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的要求,协同推进全国、全市统筹制度落地落实,不折不扣执行国、省待遇项目清单,平稳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二是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围绕“全民覆盖、人人享有”目标,突出重点人群,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应保尽保。三是落实社保纾困政策。严格执行阶段性缓缴社保费、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实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推动惠企纾困政策应享尽享、直达快享。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好劳动者权益
一是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深化劳动关系基层治理,加强企业协商协调机制建设,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落实,指导新业态领域用工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切实化解用工风险。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常态化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置欠薪隐患,扎实抓好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欠薪违法行为,强化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建设。
记者:助力加快建设“六个区域中心”,我市在进一步强化人才保障上有哪些具体举措与办法?
何刚: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强市政策。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汇聚支持南充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各方面人才。
一是强化人才引进举措。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政策,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采取靶向引才方式,大力引进临江新区建设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急需紧缺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组织各类人事考试,规范招考各项程序,抓好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制。贯彻落实省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程序,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锻造技能人才大军,做好国、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开展百万产业工匠主题活动周暨技工院校联盟活动,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加强就业创业培训规范化管理。
三是提升人才服务保障。严格落实岗位管理政策规定,科学设置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指导市属事业单位合理有序开展岗位聘用。持续实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推广运用四川省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业务线上办理,推动系统上线运行。深化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实际、鼓励事业单位创新创造的待遇激励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