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鸿老人
春暖花开,阳光透过玻璃洒进王志鸿老人的书房,给书本铺上了一层金色。
今年70岁的王志鸿虽是数学教师,却一生喜好文学,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不久前,他历时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谷底松》出版了。厚厚两册书、68万字,出自一位高级数学教师之手,让人既惊讶又感动。
从知青到高级教师
1948年,王志鸿出生在仪陇县立山镇。1966年高中毕业时,他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当了知青。在农村的十年间,他当过石匠、木匠、土匠,还自学过中医。
因为在学校学习期间,王志鸿成绩优异,不论是语数外,还是音体美,他都掌握得十分全面,理所当然也是知青里的佼佼者。
“那时候我就很喜欢文艺,在宣传队干过,还自编自导舞台剧呢。”王志鸿回忆说,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王志鸿的生活才渐渐步入正轨。1978年,王志鸿当上了民办教师,随后他支边去了青海省,继续在当地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据了解,王志鸿不仅教学有方、成绩显著,而且在科研上也有重大突破。在物理学领域发现了电磁波、光波的辐射接收规律和它们的共同规律,还因此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电子技术应用大会。在数学领域,他发现了等差数列一个性质,相关论文刊登在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杂志《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不到两个月,这一发现就被某大学教师采用并解决了难题。
不忘初衷潜心写作
王志鸿告诉记者,走上教学之路后,繁忙的教学之余又要忙碌农活,即便夜深人静他也不忘看书和练习书画。而写作梦,他一直等到退休后才得以进行。
2004年,王志鸿回到家乡南充,定居顺庆区。退休后的王志鸿不忘初心,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创作的诗词佳作常在《果州诗词》、《诗词四川》上发表。目前,他还担任了四川省诗词协会理事、南充市诗词学会秘书长、南充市老体协音乐部副部长。
“在我心里,一直想写一本关于那个年代的书。”王志鸿说,即便自己已离开农村多年,但难忘的知青生活如电影般总会在他脑海里不断重放。
2012年,他开始伏案创作长篇纪实文学《谷底松》,至2016年完成初稿,2017年9月由现代文化出版社出版。
《谷底松》讲述了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姬卓然及其俊朗聪慧的长子姬俊明,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结束这三十年的风雨人生路,揭示了普通的知识分子、行政干部的生活、学习和奋斗历程。
一笔一字写尽人生
“小说里的故事,有我的影子,也有身边人的经历,我把那些年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达了出来。”王志鸿说,他经历了“文革”前后的风风雨雨,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灿烂阳光。他希望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写作,是既快乐又痛苦的过程。”王志鸿感慨,在5年的创作过程中,每日沉浸在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既有灵感枯竭时的冥思之苦,又有激情勃发时的废寝之乐,“有时候,回忆过去那些经历,我甚至会泪流满面。”
南充一位业内人士看过《谷底松》后,对王志鸿这样说:“一名数学老师,能写出跨越30年的上、下两部鸿篇巨制,确实令人敬佩。这30年艰难曲折且辉煌的历史,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宏大的叙事,但身边的人们是如何随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我们却并不清楚。所以说,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南充的地方史。”(记者祝真珍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