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涛做客南充日报社演播室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陆待君摄
扫码看视频
“脑壳一转,面孔说变就变,眼睛一眨,不过瞬息之间,名扬四海,赞叹川剧变脸……”几乎每个四川人都听过歌曲《变脸》。《变脸》不但登上过央视春晚舞台,还走向了世界,以歌曲的形式让川剧艺术名扬四海。而《变脸》的策划创作者、演唱者正是被誉为“川歌王子”的南充籍歌唱家陈小涛。
1月30日上午,中国著名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原空政文工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陈小涛做客南充日报社,向家乡人民送上新春祝福的同时,讲述了自己的音乐奋斗故事。
从嘉陵江畔走向北京
上午10时许,陈小涛身着军绿色上衣、黑色长裤,精神抖擞地来到南充日报社演播室做客。在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时,他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感激之情。
上个世纪60年代,陈小涛出生在嘉陵江畔的南充城。温润的嘉陵江水陶冶着他的性情,将帅故里的盛名激励着他的成长。“我的父母都是教师,他们言传身教,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培养了我对文艺的热爱。”陈小涛回忆,在原南充绸厂子弟学校和南充一中读书时,就展现了唱歌的天赋,被学校师生称为“校园的百灵”。
在上高中时,陈小涛成为学校独唱、领唱和故事队的一员,接受到了音乐上的专业训练。那时,他时常自学二胡吹笛子吊嗓子,就希望有个一技之长,能在高中毕业后考上四川音乐学院。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10月,原空政歌剧团为歌剧《江姐》在全国招募学员,得到消息的陈小涛赶往重庆面试。他在面试时一连演唱了《牧马人之歌》《乌苏里船歌》等4首歌曲,还主动要求朗诵一首诗词,最后连评委们都为他鼓掌。就这样,带着对绿军装的无限向往,年仅17岁的陈小涛只身一人到了北京,去到原空政歌剧团驻地,由此开始从艺生涯。
1979年1月3日,来自南充的高中毕业生陈小涛带着满脸的兴奋和对未来的期盼抵达首都北京。作为歌剧《江姐》全国招募的18名小演员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名学员,他既忐忑不安又倍感荣耀。从拉大幕跑龙套开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学。弹钢琴,学吉他,练形体,磨声乐。报童、小警察、乡丁,再小的角色他都认认真真演,琢磨通透,演出彩来,逐渐从学员中脱颖而出。
1983年他第一次演《江姐》整部剧里唯一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蒋对章,大获成功,接着又演了华为,似乎还不够满足,又盯上了甫志高和沈养斋这两个主要角色。剧中人物反差都很大,陈小涛狠下功夫琢磨人物个性,既继承先前的演绎,又加入自己的理解,使得一个个角色无比饱满。尤其是甫志高,叛变前后角色反差极大,这更激发了陈小涛的表演张力,一个眼神一个步伐细细地抠,终于获得专家和观众的认可。
舞台就是阵地
1987年,陈小涛随北京慰问团去云南老山前线为战友演出,看着上千血气方刚的兄弟们紧抱着钢枪席地而坐,时刻都准备去战斗,他内心深受鼓舞和震撼。他在阵地上唱,在猫耳洞里唱,在伤病员中唱,最多的一天唱了《军营男子汉》《再见吧妈妈》等28首歌,把最嘹亮的歌声献给最可爱的人。
“作为一名文艺兵,歌唱是我的事业,舞台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阵地,我将一往无前!”离开老山前线的时候,陈小涛在英雄的旗帜前立下了自己的誓言。
在一次次慰问演出中,陈小涛总是深受鼓舞和感动。1998年,陈小涛随团去长江大堤慰问抗洪部队,一行人参观了“抗洪英雄”高建成所在高炮团。演出时陈小涛注意到,观众席最前排有17个空位,到宿舍去时也看到了17张干干净净的床铺,而17个有血有肉的战友兄弟却再也看不见身影,陈小涛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他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为英雄做点什么!”
1999年,原创音乐剧《长江边的故事》准备排演,空军把最重的担子和重托交给陈小涛,出演英雄高建成,他觉得这是回报英雄的最好机会。高强度的排练持续一个月,未曾料到演出前,他在彩排中受了伤,全身多处肌肉和韧带拉伤。正式演出时陈小涛打了两针封闭,咬着牙坚持演出。观众都为他在台上对疼痛的演绎入木三分而叹服,却不知道他是真的带伤演出。“当时我就一个念头,歌声务必嘹亮,一定得把英雄的宏伟篇章唱下去,这样才能影响更多的英雄。”陈小涛说。
当晚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陈小涛瘫倒在后台里的时候,耳边依然回响着激荡如潮的掌声。这幕《长江边的故事》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肯定和赞扬,也给了陈小涛巨大的精神鼓舞。
2017年央视鸡年春晚,陈小涛演唱了由他唱红的军旅优秀歌曲《当那一天来临》。领导听了他的演唱后对他说:“永远要保持你的激情,激情是你的杀手锏,你上台就是千军万马,战士为你而沸腾……”多年来,陈小涛演唱了《渴望出征》《舍不得你走》《军营男子汉》《把青春压进枪膛》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从一名普通的文艺兵,成长为深受广大指战员喜欢的军旅歌唱家。
据不完全统计,陈小涛每年坚持为部队官兵服务60到80场,最多时120场,越艰苦边远的连队他越愿意去,因为他知道,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心灵的抚慰,需要他的歌声。
将“川歌”唱响世界
“歌曲《变脸》不仅将时尚和传统充分融合,还大气磅礴,现在几乎所有的变脸演员演出都会配上这首歌曲,变脸不但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还走向了世界。”提起《变脸》的创作,陈小涛显得十分激动。
当年,川味十足的《麻辣烫》一炮走红后,陈小涛感到找到了定位,他希望通过川歌表达在外川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一直想创作一首有关“变脸”的歌曲。后来,当陈小涛把这个点子说给著名词作家阎肃听后,阎肃当即叫好:“好题材啊!我来给你写。”
“经过一天一夜的构思,阎老便写成了这首堪称四川新民歌文化代表的歌曲——《变脸》。”陈小涛说,拿着歌词又找到了著名曲作家孟庆云写曲,同时凭着自身对川剧的了解、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多年来积累的表演经验,抓住原曲的精髓,增加了新的内容,于是一首全新的歌终于诞生了,并唱红大江南北。
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陈小涛始终不忘以自己挚爱的家乡故土为底色,不断探寻如何把四川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歌曲当中。先后创作、演唱了《麻辣烫》《变脸》《望四川》《蜀道》《嘉陵江赞歌》《我在阆中等你》《德高行远》等众多川歌,被誉为“川歌王子”。
“山连山、水连水,川腔渝调相呼应……”2022年11月4日,陈小涛演唱的《双城记》电视音乐MV与观众见面。在国家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后,陈小涛非常敏锐、第一时间推出歌曲《双城记》。《双城记》采用了川渝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川渝特色,让网友们一听倍感亲切。“我对四川和重庆都有很深的感情,这首歌完美展现了川渝两地之间的文化羁绊。”陈小涛说。
歌曲《德高行远》是一首歌颂朱德精神品格的歌曲。陈小涛告诉记者,歌曲在录制中经过了反复修改,为了展现一代伟人朱德的品格魅力,他还与词曲作家多次赴仪陇县及其他城市深入采风,听其后人讲述其生平故事,并参加了在南充举行的相关研讨会。
“我是喝嘉陵江水长大的,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令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为我敬重的家乡歌唱,可以服务于人民的歌唱,是我多年的心愿。”陈小涛说,工作再忙,走得再远,家乡仍然是永远的牵挂,将继续弘扬川歌,把川歌唱响世界。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