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融媒(记者/漆宗英 李鸿林)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在我县先锋镇,有一位执着的手艺人莫尚刚,因为对古琴的钟爱,他选择扎根农村,十五年潜心钻研古琴制作技艺,用双手唤醒木头深处的天籁之音。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的公益培训班正式开班,让这项古老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航拍镜头下,争光村的古琴公益培训班热闹开课了。这个梦想的实现,得益于先锋镇政府2024年6月与莫尚刚非遗工坊签订的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先锋镇党委副书记 林剑南:我们帮助推荐更高平台展演,积极申报项目,鼓励开展培训学习。
开班首日,不仅本村村民,周边乡镇的古琴爱好者也慕名而来。在莫尚刚的细心指导下,学员们在选好的木材上划线、拉锯、开槽,每一个步骤都力求精准。
学员 曾钰凌:我觉得我们的传统技艺,确实非常的具有手工性和传承性,每个(工序)都需要我们的手艺人用心的去制作,所以我觉得年轻人都可以来学习一下传统的技艺。
这位80后匠人的制琴之路始于十五年前。在成都一家琴馆,清雅的琴音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为拥有一把纯手工古琴,他开始了自学之路。然而首件作品却遭到专业老师的否定。
莫尚刚:第一把琴做出来的感受是非常非常喜欢,拿给老师弹,自己感觉非常的喜欢,但是老师评价不是很高,不是这个地方有问题就是那个地方有问题。
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困境,莫尚刚并没有泄气,而是选择从头再来。
莫尚刚:很失落,到底是遇到什么问题,再总结,然后又外出学习,去弹别人做的琴,弹弹他们的琴是什么样子,弹了之后回来自己又做,又开始琢磨。
莫尚刚:就是这个地方太厚了,那个时候晓不得,做的很笨,很丑,所以说那些老师都看不上。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的拨弦乐器之一,音域宽广,音色深沉悠远。制作一床古琴,流程复杂,工序繁琐,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每个环节都需精雕细琢。
手工的尊严,在于对“毫厘之差,千里之谬”的敬畏。莫尚刚手中的铲刀,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连接他心意与木材魂魄的桥梁。其中,槽腹修整最为关键,匠人要凭指尖感知每寸弧度的变化,用自制卡尺反复校验,在反复打磨中赋予器物以生命的形状与呼吸的节奏。
莫尚刚:最难的工序就是刚才你体验的那道,这道很关键,要掌握面板的厚度,特别是在挖的时候要用音棚去听音。
最终的调校,是心弦与丝弦的共振。他修正的不仅是琴弦的张力,更是人与物之间最后那层微妙的隔阂。
如今,莫尚刚已开始培养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坚守这传承千年的手艺。
作为非遗传承人,莫尚刚深知推广的重要性。他携莫氏古琴频频亮相各大文化展会,莫氏古琴的独特魅力,正从仪陇走向全省、全国,成为展示仪陇风采的一张亮丽名片。
莫尚刚: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希望把这个“记忆”在家乡传承下去,让更多家乡的人来学习。
一床古琴的诞生,是匠人将生命岁月、无限智慧和木材灵气完美斫入木胎、融进漆灰、系于丝弦。它发出的是物质的声音,更是时间的形状与心灵的副本。每一道工序的“慢”与“难”,都成为匠人赋予器物以“魂魄”的仪式。在莫尚刚手中,古老的琴音正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